Kaiyun全站 Kaiyun官方網址Kaiyun全站 Kaiyun官方網址《濟南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規劃(2021-203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為加強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處置較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山東省應急保障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以及《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山東省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緊緊抓住強省會戰略重大機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立健全集中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為目標,按照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理順體制、明確職責、優化布局、提升能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法規制度、標準規范和管理機制,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構建政府、企業(商業)、社會、使用單位相銜接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有保證,有效應對較大突發事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規劃目標。立足新發展階段,完善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為加快打造“五個濟南”,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提供有力應急保障。2025年,基本建成分級分類管理、反應迅速、保障有力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2030年,建成分級分類儲備、規模適度、品種齊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增強防范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應急物資管理機制健全完善。進一步健全較大突發事件應急物資管理機制,形成主管部門明確、職責分工明晰、管理職能完備、機制健全、靈敏高效、上下聯動的應急物資管理體系。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科學完備。加快構建以政府實物儲備為基礎、企業(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為輔助、社會化儲備為補充的應急物資儲備格局,重點加強生活保障類、醫療衛生類、搶險救援類物資儲備,逐步形成品種豐富、規模合理、方式多樣、布局完善、共享高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基本滿足應對較大突發事件需要。
——應急救援隊伍裝備持續改善。加強應急救援隊伍裝備器材配備,加快構建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和專業救援隊伍互為支撐的裝備保障機制,促進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能力顯著提升、專業救援隊伍不斷壯大、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形成、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發展,有效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到2025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Ⅰ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保障2500人70天醫療救治的規模;突發醫學緊急救援類(Ⅱ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保障5000人15天緊急醫學救援的規模;到2030年,以上物資分別達到保障4000人70天醫療救治和8000人21天緊急醫學救援的規模。
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較大突發事件防范應對需要的規模。重點搶險救援類應急物資儲備達到較大及以上突發事件防范應對需求規模。
按隊伍建設標準配備消防火災、生產安全事故、防汛抗旱以及生物災害事故等裝備。
形成應急保障物資2小時運輸圈,基本建成保證重點、輻射周邊的全災種物資儲備體系。多災種救援裝備在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配備不低于10%。
——應急物資要素配置持續優化。建立應急物資采購、生產調配、緊急調撥等制度,在應急管理、產業發展、資源調配、社會管理等方面更好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作用,提高應急狀態下的要素高效協同配置能力。
依托現有5400平方米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改造擴建總面積不低于18000平方米的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
規劃建設市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各區縣依托現有醫療衛生物資儲備庫,規劃建設區縣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云開網站 開云Kaiyun.com中國儲備庫。
新(改、擴)建1個市級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庫,總面積不低于5000平方米;區縣級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庫總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
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現有森林火災儲備庫,儲備不低于300人森林防滅火專業隊員的防滅火裝備需要,倉儲面積達到300平方米以上;區縣儲備不低于150人森林防滅火專業隊員防滅火裝備需要,倉儲面積達到200平方米以上。
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結合已建、新建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結合已建、新建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結合已建、新建專業搶險救援隊伍以及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消防火災、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事件、生物災害、公共交通樞紐癱瘓、大規模停電、城市高層建筑倒塌、網絡癱瘓、群體性聚集等所需應急物資,由各級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利用原有倉儲設施或租賃等方式儲備。
1.加強應急物資統籌協調。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積極推進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作,建立協調配合機制,整合優化分散在市有關部門(單位)的應急物資管理職能,加快構建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統分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保障體制。建立應急物資監督評估和動態監測制度,探索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效能評估制度。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并指導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單位建立相應儲備管理制度。
2.實行分級分類儲備。建立以市級儲備為依托、區縣級儲備為基礎、省級儲備為支持、周邊地區儲備為支援的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各級各部門落實分級分類儲備責任,結合歷年突發事件發生頻次及影響范圍、群眾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災害特點等,兼顧跨區域、跨部門增援需要,分別確定應急物資儲備重點。市級根據同時應對處置2個同類較大突發事件所需,主要儲備需求量大、保障程度高、緊迫性強以及價值高、生產周期長或需要定制的應急物資。區縣根據應對處置一般突發事件所需,儲備符合區域突發事件特點的應急物資,并指導鎮(街道)、社區(村)等基層單位做好基層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各行業部門(單位)按職責承擔應急物資儲備任務,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品種、規模和方式。
其他相關部門(單位)按職責承擔應急物資儲備保障任務,并建立本部門(單位)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各級財政部門負責同級應急物資儲備經費保障。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構建涵蓋應急物資采購、儲備、運輸、調撥、配送、使用、回收全過程的責任鏈條。
3.建立健全分級響應協同保障機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者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各級應首先動用本級應急物資儲備。在本級儲備難以保障時,可向上一級提出應急物資調用申請,調用申請應明確需要調用的應急物資種類、規格和數量及調運時間、地點等內容。市級各專項指揮部統籌全市應急物資的調配調用,建立協同保障機制。經市委、市政府應急物資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由市級相應指揮部向有關區縣和市有關部門發出調撥指令,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嚴格按照有關調撥程序執行調撥指令,負責組織實施應急物資調運等工作,并及時應急物資調運情況。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可向省級申請調撥應急物資。
4.建立持續改進完善機制。根據突發事件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推演、模擬演練、復盤實操等方式,對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行環節檢驗、能力評估。結合部門需求和專家論證意見,定期對儲備體系查漏補缺,確保應急物資儲備能適應形勢任務需要并實現螺旋上升式改進,持續改進完善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1.強化政府實物儲備。發揮政府儲備的民生保障主導作用,重點儲備2大類4中類10小類生活保障應急物資,確保較大突發事件發生12小時內保障受災人員得到初步救助,24小時內保障受災人員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按國家相關標準,市級、區縣級政府儲備能夠分別保障4—6萬、0.5—0.7萬人緊急集中轉移安置人口的物資。自2021年起,逐年加大政府實物儲備規模,到2023年年底,市、區縣兩級政府實物儲備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實現動態平衡。
2.優化提升倉儲設施建設布局。加強政府實物儲備能力建設,依托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新(改、擴)建倉儲面積不低于18000平方米的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區縣級可依托綜合性物流中心、國有糧食儲備庫或產能企業倉庫統籌建設綜合應急物資倉庫,倉儲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
帳篷(單帳篷、棉帳篷、功能性帳篷) 、移動房屋(組裝、集裝箱式、軌道式、輪式) 、折疊床、蚊帳、棉被、睡袋、火爐、桌椅等
簡易廁所(移動、固定)、垃圾箱(車、船)、灑水車、真空吸污車、垃圾袋、醫用污物塑料袋、消毒液、洗潔用品、個人衛生用品等
炊事車(輪式、軌式)、主副食半成品加工車、移動廚房、野外灶具、炊具、餐具等
面粉、大米、小包裝成品糧、方便食品(罐頭、壓縮食品、真空包裝食品)、小包裝成品油等
3.加強企業(商業)和產能儲備。對于突發事件發生后需要快速供應且難以長期儲存的物資,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激勵支持作用,實行企業(商業)儲備。到2030年年底,企業(商業)儲備能夠保障6萬緊急集中轉移安置人口7天所需的物資,產能儲備能夠保障6萬緊急集中轉移安置人口13天所需的物資,主要儲備礦泉水、肉食品、食鹽、食糖、藥品以及少量的成品糧、食用油等生存或生活必需品。各職能部門應選擇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作為承儲企業,每年年初組織對企業(商業)和產能儲備合同進行修訂完善。
1.科學確定儲備品種和規模。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均醫用物資消耗上限,按照不少于1個月的用量,重點儲備人員安全防護、緊急醫療救護等應急物資。建立完善市、區縣兩級政府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機制,科學確定各級衛生類應急物資儲備的品類、規模、方式和布局,加大重點應急物資采購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2.提升專業倉儲能力。規劃建設市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儲備衛生防疫、院前急救、藥品疫苗等應急物資。各區縣依托現有的醫療衛生物資儲備庫,規劃建設區縣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
3.強化產能儲備。立足我市產業實際,建立或儲備必要的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生產線,并動態優化調整。支持應急征用企業實施穩產、擴產、轉產等技術改造,保障醫療衛生物資產能穩中有升。支持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發藥品、試劑、醫療器械,支持中醫藥有效治療技術和藥物研發,加快公共衛生領域科技成果轉化。
電子測溫儀、現場采樣儀(器、箱)、生物樣品運輸箱、動物疫病監測儀器、生物快速偵檢儀、紅外監測儀、病原微生物檢測車等
頸托、軀肢體固定托架(氣囊)、關節夾板、擔架、隔離擔架、急救車、直升機救生吊具(索具、網)等
急救箱或背囊、除顫起搏器、輸液泵、移動ICU、心肺復蘇機、簡易呼吸器、多人吸云開網站 開云Kaiyun.com中國氧器、便攜呼吸機、氧氣機(瓶、袋)、高效輕便制氧設備、軟體高壓氧艙、手術床、麻醉機、監護儀、小型移動手術車、洗眼器、重傷員皮膚洗消裝置、脫脂紗布及敷料、輸液袋等
抗生素、解熱鎮痛、麻醉、解毒、抗過敏、抗寄生蟲等各類常用藥,血漿,人用疫苗,抗毒血清等
(四)加強搶險救援類物資儲備。搶險救援類物資以政府實物儲備和專業隊伍能力儲備為主要儲備方式。企業(商業)儲備重點面向具有使用率不高、市場供應充足、不具備政府儲存條件等特點的搶險救援物資。產能儲備重點面向具有急需程度低、生產周期短、能迅速投產或轉產、需求量大且易損易耗或保質期短等特點的搶險救援物資。
1.防汛抗旱。依托現有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儲備市級防汛抗旱搶險救援類物資。新(改、擴)建1處面積不低于5000平方米的市級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庫,各區縣建設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區縣級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庫。針對我市防汛抗洪搶險規律和特點,備足城市防汛物資儲備。
2.森林火災。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現有森林火災應急物資儲備庫,新(改、擴)建符合國家標準的市級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重點滿足戰時森林防火專業隊伍應急森林防火物資的補給需要以及森林防火非專業隊伍日常訓練和戰時火場清理必需的機具裝備。
泡沫消防車、干粉消防車、舉高噴射消防車、消防水槍、移動式排煙機、滅火毯等
3.危化品事故救援。依托市級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結合現有和新建的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儲備各類搶險救援、個人防護等物資。
礦用風機、礦用風筒、井下輕型救災鉆機、大口徑救生鉆機、井下快速成套支護裝備、井下快速密閉設備、礦用排水泵、井下防滅火設備、隔爆設備等
1.環境事件。依托市生態環境局物資儲備庫。應急物資包括抽吸泵、排污泵、移動攔截工具、移動存儲設施、吸附袋、活性炭、酸中和劑、堿中和劑、絮凝劑、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等。
2.生物災害。依托市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物資儲備庫等現有物資倉儲設施。應急物資包括安全管理部門允許儲備的消毒、采樣監測、撲殺、封鎖、照明、通信等應急物資。
3.公共交通樞紐癱瘓。由公安機關、交通運輸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公安機關負責儲備搶險救災需用的警用物資,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儲備其他搶險救援物資。應急物資包括路上運輸、應急動力、工程搶險救援裝備器材、安全警示標志標識等。
4.大面積停電。由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應急物資包括電網搶修作業、現場照明、無線通信、應急動力等。
5.網絡癱瘓。由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應急物資包括集群通信系統、天通電話、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移動指揮車、視頻會議系統、應急通信車等。
6.大規模群體性聚集事件。由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公安機關負責警用物資儲備。應急物資包括群眾飲食、住宿帳篷、保暖衣物等。
7.城市高層建筑倒塌。由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應急物資包括生命搜救、現場警戒、破拆起重等類別。
8.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由各職能部門根據需求采用適當方式儲備。應急物資包括檢測車輛、快檢裝備等。
(五)加強特殊稀缺類物資儲備。特殊稀缺類物資對于應對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作用巨大且價值較高、市場稀缺,以政府實物儲備和專業隊伍儲備為主,企業(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為補充。對于短期內急需的工程機械裝備,盡可能通過社會化儲備方式儲備。實戰化物資裝備重點依托綜合性救援隊伍和市級各類專業救援隊伍配備。
(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裝備配備。專業隊伍能力儲備是應急救援類物資裝備的重要儲備方式。全市在現有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和防汛(澇)抗旱、森林防火等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上,依托大型企業救援隊伍新建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按相關規定標準和實際需求配備相應物資裝備。
1.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裝備器材。在重點風險聚集區,新(改、擴)建17處消防站,加強現有38個隊伍建設,強化特殊裝備器材配備,提高重大災害綜合救援能力。優化消防執勤布防體系,加強多種災害處置裝備器材配置,配備全地形衛星動中通指揮車、舉高消防車、高風壓排煙消防車、偵察(滅火)機器人等重要物資,提高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水平。
2.安全生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裝備器材。加強我市現有2支特勤消防救援隊伍裝備配備,并指導大型企業在安全生產領域培育一批應急救援隊伍,按照事故類型,配備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裝備器材,適當增配救援車輛、偵測搜尋、應急排水、鉆孔救援和個體防護等專業裝備器材。
3.防汛(澇)抗旱專業隊伍裝備器材。加強市級黃河防汛抗旱專業隊伍建設,依托現有黃河專業機動搶險隊建立市級區域性防汛抗旱專業隊伍,加強沿黃區縣黃河防汛抗旱隊伍能力建設,配備移動排水搶險車、潛水泵、大功率供排水裝置等重要物資。加強市級現有防汛抗旱(水旱災害防御)專業隊伍建設,各區縣要培育建設1支防汛抗旱(水旱災害防御)專業力量,配備大流量移動泵站、管涌探測儀等重要裝備器材。強化區縣具有水旱災害防御任務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常備隊伍建設,并配備足額裝備器材。4.醫療衛生救援專業隊伍裝備器材。市級衛生健康部門依托醫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等醫療機構,建立緊急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控、心理救援等市級醫療衛生專業救援隊伍,配備呼吸機、心電圖機、急救車等重要物資。區縣衛生健康部門建立區縣級醫療急救、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隊伍等。強化區縣具有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常備隊伍建設,并配備足額裝備器材。
5.森林火災救援專業隊伍裝備器材。按照《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的意見》(魯政辦字〔2019〕200號)要求,進一步加強我市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依托消防救援機構在森林防火重點區縣和市本級組建森林消防專業隊伍,森林消防專業隊伍應按標準配齊4大類48種裝備,包括通訊指揮車、小型勘察無人機、高揚程大功率移動水泵等。森林專職消防員應按標準配齊2大類22種裝備,包括阻燃救援服裝、高性能隔熱毯等。加大國有林場、森林防火重點區縣、鎮(街道)林業主管部門直管的森林防滅火專業和半專業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森林防滅火綜合應急處置能力。
6.航空救援隊伍裝備器材。依托我市低空醫護應急商河中心項目,加快航空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培育壯大航空應急救援隊伍,提升隊伍專業化作戰水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備勤救援直升機、無人機等重要裝備器材,強化航空救援能力建設,加強航空應急救援隊伍與消防、安全生產、防汛(澇)抗旱等救援力量的聯培聯訓聯演,提升綜合應急救援水平。
7.其他救援隊伍裝備器材。鼓勵社會化救援隊伍建設,依托現有企業、民間救援隊等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專業救援隊伍與社會化救援隊伍培訓演練工作,指導社會化救援隊伍配備相關的應急物資裝備,提高社會化隊伍的專業能力。進一步完善全市各類災害應急救援隊伍以及物資(裝備)儲備體系。
1.建立應急采購調撥機制。分級分類評估應急物資需求,健全應急物資分級分類儲備標準和目錄,科學確定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專業隊伍能力儲備和社會化儲備的比例及數量。各級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職能部門按需制定應急物資年度采購計劃,規范采購流程,提高采購效率。科學合理制定應急物資緊急籌措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調撥機制,完善調撥程序,規范調撥流程,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作、部門互動、資源共享的應急物資調撥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救援力量參與積極性。
2.建立集中存儲輪換機制。各部門(單位)按照總量穩定、用舊儲新、等量補充、動態輪換的原則,根據所儲備物資特性因素和實際儲備管理工作情況,健全分級負責、緊密銜接、科學高效的應急物資輪換管理制度,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存期限,結合洪澇、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和危化品、礦山事故等特點,以及救援隊伍裝備配備需求,通過供應周轉、調撥使用、市場銷售、返廠輪換、代儲輪換等模式,適時倒庫更新,實現應急物資儲備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發揮物資存儲效能。
3.建立保障聯動機制。建立政府實物儲備、企業(商業)儲備、產能儲備、專業隊伍能力儲備和社會化儲備互聯互通的應急物資保障聯動機制。根據應對處置需求,依次動用實物、隊伍、企業、產能等儲備,以緊急采購、臨時征用、社會捐贈等作為補充,形成穩定可靠的應急物資供應鏈。依托省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化平臺,建立應急狀態下緊急生產、緊急采購等緊急保障機制,規范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程序,統一組織原材料供應、安排定點生產、強化能源要素保障,確保生產供應有序有力。積極推進應急物資儲備軍民合作。
4.建立高效運輸配送機制。依托各類交通設施,建立應急物資綠色優先通道和快速通行通關機制,加強市內路網事故搶險救援能力,提高應急物流配送效率。落實省高速公路應急物資和應急隊伍運輸免費通行制度。建立應急物資專業運輸配送制度,補齊醫藥、冷鏈物流短板。借助社會力量,與大型物流企業深入合作,提高應急物資分發和配送能力,實現物資調運2小時市內全覆蓋。
5.建立應急物資社會化儲備機制。對不宜由政府實物儲備的易耗類、保質期短的物資和大型裝備,統籌利用企業、個人倉儲設施,采取簽訂協議儲備合同、協議供貨合同、委托代儲等多種方式,依托有資質、有信譽的
6.加快培育應急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優勢產業發展。積極培育高新技術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地方(專業)應急產業園區,鼓勵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相結合,推動應急物資與裝備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自主掌控,增強產業轉換能力,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八)提升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托省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化平臺,通過應急物資信息資源庫、應急物資管理系統、應急物資調配系統,構筑起“一庫兩系統”總體架構,統一實現機構、人員、設施、物資、裝備的全方位數字化管理,涵蓋應急物資信息采集、采購、儲備、運輸、調撥、配送、使用、回收全過程,為平時日常管理和災時指揮調度提供信息化支撐,實現省、市、區縣統一、互聯互通的應急物資信息化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應急物資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對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規劃實施,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研究確定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有關重大政策、機制創新、重大事項、重大工程建設等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強化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進規劃實施。
(二)制定工作方案。市有關部門及各區縣結合實際,分解細化總體目標、分類目標和重點任務,確定年度工作目標,制定工作方案,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人,明確時間表、路徑圖,積極穩妥組織實施。對于各級黨委政府確定的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科學安排進度,保障資金投入,加快落實各項建設條件,推動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強化政策扶持。各級要加強對政府應急物資儲備資金的預算管理,年度儲備計劃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狀況相適應,與本級預算相銜接,充分保障應急物資儲備。承擔應急物資儲備任務的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加強對應急物資儲備項目的事前績效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申請預算的必要條件。落實各種適用于應急物資商業儲備和產能儲備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建立健全生產企業、經營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應急物資共用共享機制,實現應急物資供需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各類保險機構作用,豐富保險種類,擴大商業保險承保和賠付范圍,完善風險分擔機制。
(四)抓好監督評估。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落實責任分工,加快規劃實施進度,確保各項任務按照時間節點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將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工作。市應急物資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加強跟蹤督導落實,適時對各區縣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和市直部門(單位)履行職責情況進行檢查,確保規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