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從心中長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是幻覺,長岀來的才有魂,才有力,才會持續。
所謂“賣風”,其實賣的是礦井通風設備。“礦井深處,通風不暢,勢必危及礦工生命。”陳重新解釋道:“表面看我賣的是通風設備,但這設備是用來向礦井輸送‘生命之風’,為礦工提供‘生命之氧’,我說‘賣風’,沒錯吧!”
陳重新“賣風”的生意很好:平安電氣的礦井通風設備覆蓋全國90%的礦井,越南、印度、印尼等國家也用了不少。他還有個夢想:“把風賣到全世界”。
平安電氣的前身是湘潭防爆電器廠,主要生產防爆變壓器、防爆電動機、礦山變壓器等設備。
上個世紀90年代,集體企業倒閉風席卷而來,陳重新所在的湘潭防爆電器廠未能幸免:市場萎縮、生產停擺、員工待崗……
剛過而立之年的陳重新臨危受命,對企業實施破產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從銷售一線回來的陳重新,將企業定位為專業從事礦井通風、除塵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
當時,很多人認為礦井通風是夕陽產業,很難吃到大蛋糕。而陳重新認為,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技術,“只要地球上還有要打洞的地方,就有通風的需要,就有通風機的市場,也就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他堅定地把礦井通風設備研發生產作為企業主攻方向。
之所以專注礦井通風,還有一件事,讓陳重新十分震撼:一次礦難事故,9位遇難者中有一對親兄弟,一個找到了尸體、另一個沒找到。按當時的賠償標準,沒找到尸體者可多賠5000元。這對遇難兄弟的老父親千里迢迢趕到礦上后,滿含淚水忍痛提出,把已找到的尸體重新送進礦洞:一來兩兄弟在此有個伴,二來可多領5000元賠償金,讓以后家中的孤兒寡母多點照顧。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陳重新暗暗發誓:“一定要為礦工兄弟的安全盡一份力。”
靠著自己四處借來的錢,加上企業股份制改造籌集的資金,陳重新開始專注礦井通風設備研發、生產。
起初,步履艱難。“當時召開的行業訂貨會議,我們甚至連報到的資格都沒有。”陳重新回憶,“為了見到客戶代表爭取簽單機會,我們的營銷人員到處借代表證混進去;中午客戶休息時,我們就坐在賓館的過道上,一瓶礦Kaiyun 開云網站泉水、一包方便面,簡單對付過去。”
那幾年來,他帶領營銷人員Kaiyun 開云網站深入偏遠的一線礦區,搭煤車、啃干糧、睡小旅館,走遍了全國100多個重點產煤縣,一個礦一個礦地發資料。
為突破技術瓶頸,陳重新采取“不求我有,但為我用”的方略,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與行業內專業聯合,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將人家的智力成果轉化為企業新產品。
為了把西北工業大學一項離心式風機技術應用到產品中,陳重新不惜把自家房產拿去抵押貸款,與技術擁有者合作成立研究室,開發新產品。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這么多年,陳重新每年都堅持下井,“只有到現場,你才知道井下是什么狀況,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他要求企業的研發團隊必須下井體驗,并用造飛機的理念來造風機,雖然一個在天上飛,一個在地下吹,“但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井下通風設備需要防爆,但是通風設備的變頻器在運行中會發熱。熱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設備故障,嚴重時還會引發事故。當初許多井下的通風設備都采用水循環冷卻方式,不太適用。陳重新折騰了好幾年也沒能有效解決。
有一次,他傻傻癡癡地看著一臺礦井通風機,突發靈感:“變頻散熱可以水冷也可以風冷,我們生產風機,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風散自己的熱呢?”
他和團隊開展攻關,通過不斷的試驗完善,終于攻克這一難題,采用流道式散熱技術,用風機的風散變頻的熱,成功開發了全球首臺一體式的流道式變頻局部通風機。正是憑借這個技術,奠定了平安電氣在礦井通風領域的優勢。
在平安電氣,技術骨干肯定是股東,且這些股份,均來自董事長陳重新。陳重新在公司的股份,由最初的72%降至現在的42%,股東由原來的4個壯大到40多個。
為什么主動讓股?“大家都是相互成就的,沒有這些人的支持,也不會成就今天的平安電氣”。陳重新說,團隊最重要,一個企業,無論個人多厲害,也只是一人之力,“眾人劃槳才能開大船”。
在陳重新看來,平安電氣這條“船”,已經走出河、湖,正向江、海進發:平安電氣要由設備供應商向礦山通風系統服務商轉變,既要做產品,更要拓展規劃、設計、運營、服務以及礦山環保等業務。開云全站 開云app平臺開云全站 開云app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