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噴霧消融治療慢阻肺、冷凍去神經術治療重癥哮喘、內科胸腔鏡微創治療肺大皰、冷凍消融治療肺結節肺癌在傳統的印象中,內科醫生一般只是開開藥掛掛鹽水,但實際上隨著“內科治療外科化”的趨勢和內科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現在呼吸內科醫生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作為剛剛公布的新一輪寧波市醫療衛生品牌學科,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近年來開展了多項微創治療新技術,能給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改善效果。
哮喘是一種呼吸系統的常見病,過去對于控制不好的重癥哮喘患者,醫生只有不斷加大藥量,但大劑量用藥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又該怎么辦呢?
今年50歲的王女士(化名)患哮喘已經有30多年了,因為之前的治療不夠規范,如今她已經用Kaiyun官網登錄入口 開云網站到最高劑量的抗哮喘藥物,但病情還是會經常發作,每年要到醫院住院四五次。只要一吹冷風,王女士就很容易感冒,接著感覺氣急、憋悶,半夜里悶得睡不著,十分痛苦。在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王林峰副主任醫師在評估了患者的情況以后,建議王女士接受一種新的治療方案,通過阻斷迷走神經來緩解哮喘的癥狀,她決定試一試。
這是一種在支氣管鏡下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不過手術效果到底如何,還有待后期觀察。一個月后,王女士來復診,說自己的癥狀有明顯減輕,即使是哮喘發作也沒有之前憋悶得那么厲害了。如今手術過去5個多月,王女士的抗哮喘藥用量從高劑量降到了中劑量。
慢阻肺也是呼吸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這類患者的氣道就像生銹了的水管,不僅有阻塞,而且常伴有嚴重的咳嗽咳痰。以往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藥物治療來緩解和控制癥狀,如今有了更直接的輔助治療手段,今年60多歲的患者老張(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
老張有嚴重的慢阻肺,雖然通過藥物治療能夠控制癥狀,但他每天總是止不住地咳嗽,動一動就會感覺憋氣,這給他帶來了不少困擾。“我總是動不動就咳嗽、吐痰,家里人都覺得受不了。”經過檢測,醫生發現,老張的肺功能只有同齡人的一半水平,如果能提升他的通氣功能,就能顯著改善老張的生活質量。
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曹超主任醫師建議老張接受冷凍噴霧治療,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和疏通水管類似,就是通過冷凍噴霧消融,從而緩解支氣管炎癥,間接改善通氣功能。在支氣管鏡的指引下,曹超對老張肺內的氣管分片區逐一進行了清理。治療后。老張明顯感覺自己咳嗽少了,痰也少了。經過檢測,他的肺功能較以往提高了10%左右。
肺結節、肺癌的治療一般由外科醫生來完成,而對于無法耐受手術或是不具備手術切除條件的患者來說,也可以找內科醫生來想辦法。
今年80多歲的患者老李(化名)有著幾十年的吸煙史,患有慢阻肺。幾年前老李查出有肺鱗癌,并接受了一側的肺葉切除手術。沒想到過了一年多,醫生又在老李的左肺上發現一個直徑1厘米左右的肺癌病灶。此時,老李只剩一側肺,且因為慢阻肺,他的肺功能只有正常值的1/3左右。醫生判斷他的身體已經無法耐受再次的手術,殘肺也不能再切了。
看過他的病情,很多醫生都直搖頭。在寧大一院,曹超主任為他推薦了冷凍消融的微創治療方法,只要通過一個細針頭直擊肺里的病灶,利用在30秒鐘內達到零下140℃的低溫,通過反復凍融殺死病灶。老李接受了這種治療方案,并得到了治愈,如今已隨訪三年多,自己感覺不錯的他,逢人就夸這種讓他絕處逢生的新技術。
曹超介紹,如今科室已為多位高齡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患者做了冷凍消融治療,年紀最長的患者達到了97歲,此外還能成熟開展微波、射頻等消融技術。
都知道呼吸機是手術時為患者保駕護航的重要裝備,能保證患者在麻醉狀態下也能給身體各器官供應氧氣。但普通的呼吸機只能進行每分鐘8次-20次的常頻噴射通氣,這對普通患者來說已經足夠,但對一些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來說則遠遠不夠。如果有了更高效的呼吸機,可以讓醫生更加放心大膽地為患者進行治療。
今年74歲的老劉(化名)半年來一直感到胸悶氣急,就算不活動時也覺得呼吸非常困難。在寧大一院,醫生發現他的血氧飽和度只有90%(正常人血氧飽和度99%100%)。胸部CT檢查發現,老劉的右肺有一個直徑約8厘米的腫瘤,已經完全阻塞了右側的主支氣管,導致整個右肺失去了功能。要想救老劉,必須為他切除這個腫瘤,讓右肺重新工作。但老劉有慢阻肺,基礎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很高,如果用普通的呼吸機,很容易在麻醉過程中出現窒息、大出血等危險。
麻醉科為老劉用上了新引進的高頻呼吸機,這種呼吸設備不用插管,可以在常頻噴射通氣的同時疊加每分鐘400次-800次的高頻噴射通氣,可避免麻醉狀態下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的堆積潴留。
高效的設備給了醫生底氣,寧大一院呼吸內鏡中心陳眾博主任醫師在支氣管鏡下為老劉快速切除了氣道里的腫瘤。腫瘤被切除的那一瞬,患者已經萎縮的肺在空氣的滋養下緩慢復張,重新恢復了活力。術后第二天,老張就能下地走動,復查胸部CT顯示,他的右肺已大部分復張。
“如果沒有高效的呼吸設備,以往這類患者可能就只能放棄治療,或是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陳眾博主任醫師介紹,有了高效通氣設備的輔助,能大大提高呼吸內鏡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前身為呼吸內科)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為呼吸病學省市共建醫學重點學科、寧波市醫療衛生品牌學科,建設有寧波市呼吸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是浙江省肺部疑難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核心層單位(全省僅5家)。
學科設立有慢性氣道疾病、肺結節肺癌微創介入、間質性肺疾病與肺血管病、肺部腫瘤、感染與危重癥、變態(過敏)反應疾病、氣管鏡介入治療等7個亞專科,率先開展內科胸腔鏡下醫用膠輔助治療巨型肺大皰,內科胸腔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難治性氣胸等區域內領先的技術。
近三年來,學科承擔各級科研項目3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8項。變態反應學亞專科2022年度科技量值排名全國第47位,5年總科技量值全國第64位。學科相關成果被先后寫進中國哮喘防治指南(2020)、全球哮喘研究進展(2020)、慢阻肺急性加重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23)、全球慢阻肺防治創議(2024)。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17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4076
冷凍噴霧消融治療慢阻肺、冷凍去神經術治療重癥哮喘、內科胸腔鏡微創治療肺大皰、冷凍消融治療肺結節肺癌在傳統的印象中,內科醫生一般只是開開藥掛掛鹽水,但實際上隨著“內科治療外科化”的趨勢和內科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現在呼吸內科醫生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作為剛剛公布的新一輪寧波市醫療衛生品牌學科,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近年來開展了多項微創治療新技術,能給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改善效果。
哮喘是一種呼吸系統的常見病,過去對于控制不好的重癥哮喘患者,醫生只有不斷加大藥量,但大劑量用藥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又該怎么辦呢?
今年50歲的王女士(化名)患哮喘已經有30多年了,因為之前的治療不夠規范,如今她已經用到最高劑量的抗哮喘藥物,但病情還是會經常發作,每年要到醫院住院四五次。只要一吹冷風,王女士就很容易感冒,接著感覺氣急、憋悶,半夜里悶得睡不著,十分痛苦。在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王林峰副主任醫師在評估了患者的情況以后,建議王女士接受一種新的治療方案,通過阻斷迷走神經來緩解哮喘的癥狀,她決定試一試。
這是一種在支氣管鏡下進行的微創手術,治療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不過手術效果到底如何,還有待后期觀察。一個月后,王女士來復診,說自己的癥狀有明顯減輕,即使是哮喘發作也沒有之前憋悶得那么厲害了。如今手術過去5個多月,王女士的抗哮喘藥用量從高劑量降到了中劑量。
慢阻肺也是呼吸科最常見Kaiyun官網登錄入口 開云網站的疾病之一,這類患者的氣道就像生銹了的水管,不僅有阻塞,而且常伴有嚴重的咳嗽咳痰。以往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藥物治療來緩解和控制癥狀,如今有了更直接的輔助治療手段,今年60多歲的患者老張(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
老張有嚴重的慢阻肺,雖然通過藥物治療能夠控制癥狀,但他每天總是止不住地咳嗽,動一動就會感覺憋氣,這給他帶來了不少困擾。“我總是動不動就咳嗽、吐痰,家里人都覺得受不了。”經過檢測,醫生發現,老張的肺功能只有同齡人的一半水平,如果能提升他的通氣功能,就能顯著改善老張的生活質量。
寧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曹超主任醫師建議老張接受冷凍噴霧治療,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和疏通水管類似,就是通過冷凍噴霧消融,從而緩解支氣管炎癥,間接改善通氣功能。在支氣管鏡的指引下,曹超對老張肺內的氣管分片區逐一進行了清理。治療后。老張明顯感覺自己咳嗽少了,痰也少了。經過檢測,他的肺功能較以往提高了10%左右。
肺結節、肺癌的治療一般由外科醫生來完成,而對于無法耐受手術或是不具備手術切除條件的患者來說,也可以找內科醫生來想辦法。
今年80多歲的患者老李(化名)有著幾十年的吸煙史,患有慢阻肺。幾年前老李查出有肺鱗癌,并接受了一側的肺葉切除手術。沒想到過了一年多,醫生又在老李的左肺上發現一個直徑1厘米左右的肺癌病灶。此時,老李只剩一側肺,且因為慢阻肺,他的肺功能只有正常值的1/3左右。醫生判斷他的身體已經無法耐受再次的手術,殘肺也不能再切了。
看過他的病情,很多醫生都直搖頭。在寧大一院,曹超主任為他推薦了冷凍消融的微創治療方法,只要通過一個細針頭直擊肺里的病灶,利用在30秒鐘內達到零下140℃的低溫,通過反復凍融殺死病灶。老李接受了這種治療方案,并得到了治愈,如今已隨訪三年多,自己感覺不錯的他,逢人就夸這種讓他絕處逢生的新技術。
曹超介紹,如今科室已為多位高齡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患者做了冷凍消融治療,年紀最長的患者達到了97歲,此外還能成熟開展微波、射頻等消融技術。
都知道呼吸機是手術時為患者保駕護航的重要裝備,能保證患者在麻醉狀態下也能給身體各器官供應氧氣。但普通的呼吸機只能進行每分鐘8次-20次的常頻噴射通氣,這對普通患者來說已經足夠,但對一些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來說則遠遠不夠。如果有了更高效的呼吸機,可以讓醫生更加放心大膽地為患者進行治療。
今年74歲的老劉(化名)半年來一直感到胸悶氣急,就算不活動時也覺得呼吸非常困難。在寧大一院,醫生發現他的血氧飽和度只有90%(正常人血氧飽和度99%100%)。胸部CT檢查發現,老劉的右肺有一個直徑約8厘米的腫瘤,已經完全阻塞了右側的主支氣管,導致整個右肺失去了功能。要想救老劉,必須為他切除這個腫瘤,讓右肺重新工作。但老劉有慢阻肺,基礎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很高,如果用普通的呼吸機,很容易在麻醉過程中出現窒息、大出血等危險。
麻醉科為老劉用上了新引進的高頻呼吸機,這種呼吸設備不用插管,可以在常頻噴射通氣的同時疊加每分鐘400次-800次的高頻噴射通氣,可避免麻醉狀態下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的堆積潴留。
高效的設備給了醫生底氣,寧大一院呼吸內鏡中心陳眾博主任醫師在支氣管鏡下為老劉快速切除了氣道里的腫瘤。腫瘤被切除的那一瞬,患者已經萎縮的肺在空氣的滋養下緩慢復張,重新恢復了活力。術后第二天,老張就能下地走動,復查胸部CT顯示,他的右肺已大部分復張。
“如果沒有高效的呼吸設備,以往這類患者可能就只能放棄治療,或是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陳眾博主任醫師介紹,有了高效通氣設備的輔助,能大大提高呼吸內鏡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前身為呼吸內科)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為呼吸病學省市共建醫學重點學科、寧波市醫療衛生品牌學科,建設有寧波市呼吸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是浙江省肺部疑難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核心層單位(全省僅5家)。
學科設立有慢性氣道疾病、肺結節肺癌微創介入、間質性肺疾病與肺血管病、肺部腫瘤、感染與危重癥、變態(過敏)反應疾病、氣管鏡介入治療等7個亞專科,率先開展內科胸腔鏡下醫用膠輔助治療巨型肺大皰,內科胸腔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難治性氣胸等區域內領先的技術。
近三年來,學科承擔各級科研項目3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8項。變態反應學亞專科2022年度科技量值排名全國第47位,5年總科技量值全國第64位。學科相關成果被先后寫進中國哮喘防治指南(2020)、全球哮喘研究進展(2020)、慢阻肺急性加重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23)、全球慢阻肺防治創議(2024)。開云全站 開云app平臺開云全站 開云app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