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董事長王銳身穿橙色襯衫,她手腕上的智能手表也換上了同色系的表帶,明艷的上裝加上電子手表似乎是她出席活動時對外展示的一貫形象。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前,王銳把工作人員遞過來的文字材料放到桌子一邊,爽朗地笑著說,不需要“照稿宣科”,“我們放開來聊”。
這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在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她與全球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同臺演講。彼時是基辛格出任英特爾CEO之后的首次訪華。在演講中,基辛格留下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 “英特爾中國是英特爾的戰略之重。”
在英特爾提出IDM 2.0戰略后不久,英特爾中國2.0戰略也應聲上線,英特爾的全球戰略和中國戰略轉型同時實施,成為產業的關注焦點。為實現IDM 2.0轉型鋪路的 “四年五個節點”計劃的時間表將盡,目標能否如期實現?AI時代面對激烈的同行競爭,公司會如何應對?英特爾中國在全新戰略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始終圍繞在英特爾身邊。
在專訪中,王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每周都會和基辛格開線上會議,反饋中國市場的動態,為公司策略制定提供依據。“中國市場變化太快,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現在更加聚焦中國市場需求,不僅引進產品技術,而且為本地市場開發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王銳也并不避諱談論英特爾的現狀,“英特爾還有很多挑戰,但我們在持續向上走”,在她看來,英特爾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自己。
“我們有非常好的傳統、企業文化,和刻在骨子里的創新基因, 但也有一些必須要改變的東西。兩個因素對于我們持續向上走非常重要:第一,正確的戰略;第二,將戰略一步一步執行到位。”她說。
基辛格上任后提出了IDM 2.0戰略,英特爾希望以晶圓代工為核心,重新奪回芯片制造上的優勢。按照戰略規劃,在制程上英特爾的代工技術將沿著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Intel 18A的路線演進。在時間上,英特爾將18A技術路線年,英特爾將這一規劃稱為“四年五個節點”。
在過去的兩三年中,英特爾一直積極與外界溝通其在制程工藝方面取得的每一個進展,以堅定地展示其對承諾的履行和重回制程霸主地位的決心。英特爾希望到2025年重回制程領先,采訪時王銳頗為自豪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四年五個節點”計劃即將達成,不僅如此英特爾還公布了該計劃之后的制程技術路線A之后的下一個先進節點。
從所屬賽道來看,晶圓代工是典型的資本密集、人才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制程越先進,需要的資本投入就越大。
今年1月,ASML將首臺高數值孔徑EUV光刻機交付給英特爾,該設備的單臺售價超過了25億元,讓臺積電直呼昂貴。而相關消息顯示,英特爾已經承包了ASML到明年上半年的絕大部分高數值孔徑EUV設備的訂單,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上述EUV設備產能每年約為5到6臺。
“在Pat(基辛格)重返英特爾之前,他已經把戰略想好了,也獲得了董事會的支持。世界對數字化和半導體的需求,會呈指數級增長,每個公司的戰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競爭優勢來制定。由AI驅動的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一萬億美元,英特爾有獨特的優勢服務這個市場,我們是唯一一家能夠從制造到產品,再到解決方案滿足未來AI市場全面需求的公司,IDM 2.0對于英特爾來說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王銳說。
由于“四年五個節點”的瘋狂進程以及產能擴建計劃,英特爾投入了大量資金。基辛格在向投資者發表的演說中表示,預計2024年將是該公司代工業務運營虧損最嚴重的一年,但該業務預計將在2024至2030年間實現運營盈虧平衡。
“我們知道IDM 2.0 戰略是一個重資產的戰略,道阻且長,但真正偉大的公司能夠堅持走下去,并且變得更強大。”王銳解釋了為什么英特爾一定要完成“四年五個節點”的計劃,重返制程領先,“首先先進制程可以保證英特爾產品的領先性,另一方面頂級的代工客戶一定會去追趕最先進的制程,我們的系統級代工在晶圓制造、封裝、芯粒等方面有獨特優勢,這將引領創新,幫助我們和客戶抓住AI時代的機遇。”
2024年4月2日,英特爾公布了新的財務結構,首次將旗下的制造業務(包括代工技術開發、代工制造和供應鏈、代工服務)獨立為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與英特爾產品(Intel Product)分開運營,財務上也首次進行了獨立核算。相關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市場關注。
英特爾表示,新結構是為了通過加強各業務環節的透明度、責任制和激勵措施,以推動實現成本控制和更高回報。英特爾內部實行了嚴格的防火墻制度,代工與產品業務將采用兩套ERP企業管理系統、兩個團隊。在王銳看來,“代工必須要獨立,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而英特爾產品作為英特爾代工的‘0號客戶’能在技術開發的階段,先行幫助測試和提升工藝,這些積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服務外部客戶。”
在中國市場,據王銳介紹,英特爾可以在Intel 3節點及其各種演進版本,如Intel 3-PT等與中國客戶展開合作,而在成熟節點上,例如12 納米,英特爾可以與UMC等公司聯合開發,并服務中國客戶。此外,英特爾成都工廠提供先進封裝技術,亦可以幫助中國客戶在本地高效解決相關需求。
“不管是中國客戶,還是全球客戶,代工對客戶來說太重要了,而英特爾代工給客戶多提供了一種可靠選擇。”王銳告訴記者。目前英特爾已經和微軟等6家公司在Intel 18A上達成業務合作,“這個雪球一定是會滾起來的。”
談及英特爾中國2.0戰略相比之前的最大變化,“在以前是‘你訂多少片芯片?’而在現在是‘你的應用場景是什么,我們怎么能夠幫到你?’”王銳如此描述。
和所有全球半導體企業高管一樣,王銳同樣認為中國的市場規模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數據顯示,2023年英特爾在中國市場的營收約占全球總營收的27%。
如果說英特爾每次引領行業的創新都源自硅谷,WiFi也好,USB也罷,那么業界是否能夠期待英特爾創新的“中國時刻”?對此王銳給出了一個例子——智能汽車。“未來每一輛車就是一個計算中心,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自動駕駛,市場需要的算力越來越高,不再是零散的計算,而是真正有一個整合起來的計算平臺。”她介紹。
王銳向記者坦言,在早先計劃進軍汽車領域時,英特爾最先將目光聚焦在了歐洲,因為歐洲是老牌的汽車工業發源地。但是隨著中國EV廠商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客戶找到英特爾。 “在很多方面中國EV廠商的創新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快。未來汽車需要的算力越來越強了,以前的解決方案不夠了,英特爾可以幫助客戶實現創新的想法。”她說。
在王銳看來,一些在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從本地萌芽、發展,再走向世界。“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對我們來說與這些領先的客戶一起同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共同創造未來。”
談及在汽車領域的布局,王銳透露英特爾布局的第一步是在智能座艙,“因為這些需求我們現在就可以滿足,但我們也在布局車規級的芯片,從軟件定義整車,而不是局部的角度,滿足汽車客戶更多的需求。”她表示。
如今,王銳覺得在英特爾中國2.0戰略實施后,最大的變化就是現在的組織架構能更貼近中國市場的需求,“在以前是總部有什么就賣什么,如果客戶提出了一個要求,不在總部的產品路線圖上,可能就沒有辦法滿足,而現在總部會授權給中國團隊作出決策,根據客戶的需求定義并開發本地化、定制化的產品。作為一個跨國公司,這樣的授權其實并不容易。”她告訴記者,“英特爾中國是英特爾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中國市場做好了,對英特爾的發展非常重要。”
隨著日前英特爾發布了人工智能加速器Gaudi 3,全球AI芯片市場英偉達、英特爾和AMD“三足鼎立”格局便已經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地位迎來挑戰者。
自產品發布之初,英特爾“緊咬”的痕跡已經足夠明顯。“我們確實希望它(Gaudi 3)能與英偉達的最新芯片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早在Gaudi 3發布前的新聞通氣會上,公司負責Xeon軟件的副總裁Das Kamhout就如此告訴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
就在上周,英特爾還發布了面向企業數據中心、網絡和邊緣的英特爾至強6處理器,以及新一代AI PC酷睿Ultra處理器Lunar Lake。
王銳認為,AI并不是新事物,只是生成式AI引爆了市場,“每個設備都將成為AI設備,每家公司將成為AI公司”, 談及英特爾在AI領域的布局,她強調,“我們的方案橫跨了企業端、、網絡、邊緣和PC,如果說有哪家公司能夠執行如此全面的戰略,使AI應用覆蓋到從客戶端到以及兩者之間各個角落,那一定是英特爾。”
在她看來,購置一堆GPU不等于就擁有了AI能力,而是需要根據合適的使用場景去進行配置。AI其實并不等同于GPU,尤其在AI推理層面。不同的模型適合跑在不同的計算引擎上,所以英特爾提出了XPU的架構,配備CPU、GPU和NPU,讓不同的模型運行在最合適的引擎上,實現最好的效果。
個人電腦市場因為AI的加入又重新火熱起來。2023年9月,英特爾CEO基辛格首次提出AI PC這一概念,認為AI PC將從根本上改變、重塑和重構PC體驗。王銳告訴記者:“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一臺AI PC,體驗強大的生產力工具。”這番話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創始人比爾·蓋茨在1980年提出的“人類愿景”,即 “讓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一臺電腦”。
事實上為了將AI PC送上每個人的桌面,產業各方已經摩拳擦掌。5月20日,宣布推出一款搭載高通驍龍處理器、引入Copilot功能的全新個人電腦,能夠在不需要云數據中心的情況下處理更多的任務,稱之為“Copilot+PC”。而在上周剛結束的Computex上,微軟CEO納德拉表示,微軟將跟整個產業生態合作,加速Copilot+PC的發展,英特爾的新一代處理器Lunar Lake將應用于超過80款 Copilot+ PC 上。另一方面,蘋果也推出搭載AI功能的新款iPad Air和iPad Pro系列產品。
對于當前發生在AI PC賽道激烈的競爭,王銳表示,“競爭激烈說明大家都認可這個市場前景,但我們有信心引領這個品類的發展”, 當其他公司準備進軍AI PC市場之際,英特爾已經開始大規模交付。同時王銳向記者補充了一組數據,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自發布以來,已有800萬臺設備搭載了酷睿Ultra處理器,到2024年底英特爾將交付4000萬片酷睿Ultra處理器,其中包括了下一代旗艦處理器Lunar Lake,這將大大加速AI PC的普及。
預計到2028年,AI PC將占PC市場份額的80%。“更多人進入這個賽道,會有更多創新應用出現,讓市場充滿活力”,王銳告訴記者,英特爾已經和上百家獨立軟件供應商(ISV)合作,300多項AI應用已經面世。談及中國市場她表示,“這里的應用創新速度更快,我們已經瞄準了六大應用場景,相信大家很快就能見到殺手級應用落地。”Kaiyun 開云官網入口Kaiyun 開云官網入口Kaiyun官網登錄入口 開云網站Kaiyun官網登錄入口 開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