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強不強,關鍵看產業。如何做好特色產業文章,關系著縣域經濟的基本盤。創新先行,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科技引領、數字化賦能,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項目建設成果豐碩……近年來,我市聚焦品牌建設,科學謀劃產業發展,加快培育重點項目,持續優化服務舉措,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看一組數據:2023年,我市縣域生產總值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1.3%,大荔縣、蒲城縣被評為全省踐行新發展理念先進縣,韓城市在西部百強縣排名48位,較上年提升4個位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堅持一縣一策,每個縣(市、區)打造1個首位產業和2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工業、農業、商貿、生態特色鎮,全面增強縣域綜合實力。
“別小看這些黑黢黢的金屬粉末,它們都是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原材料。電動牙刷、掃地機器人里可少不了它。”4月23日,在位于韓城的陜西紅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馬科技)中控室內,公司黨支部書記朱海龍介紹道。
仔細觀察這座“綠色工廠”,智能化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生產車間3D模型不斷變換視角,360度無死角展示作業流程;ICP室操作臺旁,一臺臺高端儀器在科研人員操作下,為鋰電池生產提供精密數據……
然而,這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竟然是從“煤海”中騰躍而出的一匹創新“赤驥”。紅馬科技母公司——陜西中匯煤化有限公司基于對傳統能源行業市場困局的清醒認識,進軍鋰電材料行業,脫胎出了以高端技術和科技創新為“骨血”的紅馬科技。從深耕了十多年的煤化工行業轉型到發展動力鋰電多元正極材料,成為韓城從“傳統能源邁向新能源”的一個象征符號。開云官方網站 Kaiyun官方登錄這里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鋰電正極材料智能工廠,先后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稱號,每年生產2.5萬噸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和2萬噸前驅體,項目全面達效后,預計全年可實現工業產值50億元、利稅5億元,可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00個。
“目前中國3C數碼、電動工具和航模等的鋰電池,用的都是‘韓城芯’。”朱海龍笑著說。
從“制造”到“智造”,今年以來,我市各縣加快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在打造“從無到有”的新興產業的同時,更要做到對傳統產業“從有到優”的重塑和升級,考慮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的現實,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力促“老樹發新枝”,讓傳統產業在創新中開辟新市場。
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政府需當推動發展的主角,搞好謀劃、推動布局、提供服務。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建好秦創原等創新載體到加快引智示范基地建設、培育高新科技企業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創新空間、提升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市。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企業更要擔當創新主體,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向新求變提質效方面,我市多家企業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位于渭南高新區的科賽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人印機,共同申報的“高端包裝印刷裝備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該公司生產的電腦自動套色控制系統、印刷質量監測系統、電子軸控制系統三大類產品,銷量占據全國市場的60%至70%,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陜煤集團帶式輸送機、礦用風機生產的專業化制造基地,韓城煤機公司將新技術研發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決條件,先后與西安科技大學、太原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搭建了校企合作平臺和研究生培養基地,同時還積極融入煤機行業共建,深化技術戰略合作,與上海科大重工、自貢運機、太原向明等同行業單位協同搭建互聯互助技術研發、市場互助平臺,開云全站 開云網址共同開展多項技術創新項目。自主研發的“煤礦帶式輸送機智能測控”入選2023年度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名單。
全省氫能“鏈主”企業——陜西旭強瑞清潔能源有限公司聯合西工大氫燃料電池研發團隊,成功研制陜西首臺套自研的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通過采用先進的控制算法,將氫燃料電池發電過程中產生的余熱量進行高效的換熱回收,將電能和熱能一并供給用戶去使用,真正達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渭南市還積極實施“瞪羚企業”培育行動和科技企業“小升規”計劃,常態化更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持續釋放產業活力。目前,渭南市共培育科技型高新技術企業198家,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200家。今年,我市還將突出“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推進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家、“瞪羚企業”5家。
大荔縣范家鎮井莊村村民李建斌時不時拿起手機干起了“農活”。大棚種植信息躍然“碼”上,電腦操控營養液系統,智慧農機協助進行保護性耕作……
“和從前總往地里跑的時候不同了,現在我用手機就能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智能化管理大大減少了我的勞動量,省心多了。”當被問及冬棗種植現狀,李建斌向記者展示,手機安裝相關軟件后,就可以隨時隨地查詢棚內溫度、濕度數據,還有高低溫預警功能。
該村地處黃河中游最大的河濱濕地區,冬棗種植面積達3100畝,已成為全鎮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該村圍繞“大荔冬棗第一熟”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建設井莊村日光溫室冬棗示范園。園區投資929.4萬元,重點打造水肥一體化、卷簾卷被遠程控制、溫度濕度遠程控制、安全監管遠程控制等全智能化日光溫室冬棗生產基地。開云全站 開云網址現已建成63個溫室大棚,將全村脫貧戶305人納入園區。
如今,借助科技提升農業管理水平的案例還有很多,開云官方網站 Kaiyun官方登錄安仁鎮伏坡村給大棚安裝空調提升棚內溫度、兩宜鎮東高城村給高石脆瓜溫室大棚鋪設地暖提升地溫……設施農業既是渭南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依托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依靠科技助力,渭南市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綠色、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轉型發展。
經過自動化、程序化、智能化生產,一袋袋面粉從陜西糧農富平西瑞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源源不斷傳輸出來;對重量、外觀、糖分等指標進行識別測量后,白水縣潤泉物流中心的水果自動化分揀設備將一批批蘋果分選為不同等級,裝箱后發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在臨渭區葡萄產業園,每一株葡萄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用手機掃一掃每串葡萄套袋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查看葡萄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
科技驅動、基地推動、企業帶動和品牌拉動,正成為推動渭南從特色農業大市向特色農業強市轉型的強勁動力。目前,各縣(市、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一縣一業”的產業格局已較為成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白水蘋果”“大荔冬棗”等九大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加快構建糧食、生豬、蘋果、蔬菜、乳制品、特色果業、特色漁業等七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截至目前,九大果品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達239.54億元,七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近千億元。
處處可見的項目工地,來往的工程車絡繹不絕,精神抖擻的建設者干勁十足……如今的東秦大地,在“項目為王”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全市再涌項目建設熱潮,發展動能進一步釋放。
1月2日,渭南市2024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動員會暨渭南高新區航空零組件智能化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舉行。該項目是陜西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在渭南市高新區設立的全資下屬企業,主要從事航空零組件及其他各類精密零部件的數字化加工、航空工藝裝備制造等業務。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0億元(一期15億元),項目一二期達產達效后,可新增就業2500人,實現年營業額約60億元,利潤9億元,納稅5億元。
據了解,2024年,我市共安排市級重點建設項目418個,總投資193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0億元。
市項目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張宏升介紹,今年以來,我市持續圍繞4大方面、17項重點任務進一步深化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在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型工業化產業鏈群、加速三產融合、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高策劃項目質量等方面加強政策培訓和項目謀劃;在爭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性項目、推進招商引資、促進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提高項目審批服務效率等方面做實項目儲備和落地;在項目建設跟蹤調度、打通項目建設堵點難點、撥付財政資金等方面加快項目建設和調度;在項目竣工驗收、工業項目投產達效、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優化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加強項目管理。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眼下,我市正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落地為大,狠抓項目“謀立推建”,推動全市重點項目建設提速提質提效。今年,我市還將著力提升項目審批效能,持續優化“容缺+承諾制+并聯審批+全程幫辦代辦”模式。堅持全周期管理、全過程服務、全要素保障,有效破解資金土地、入庫納統等難題,努力實現投資量、工作量、實物量“三量齊增”。
更簡、更優、更實,當前“優”無止境的營商環境培育出我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肥沃土壤。多家企業負責人介紹,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政府部門著力解決企業所需、所難、所盼,充分釋放政策和服務紅利,為項目落地發展注入“強心劑”。
縣域強則市域強,縣域活則全盤活。放眼東秦大地,如今,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未來,渭南全市上下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務實的工作作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銳意進取、勇毅前行,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