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被譽為第五大能源。“十四五”前兩年,宜昌累計完成能耗強度開云體育 開云官網下降6.3%,超全國、全省進度。
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雙碳引領”發展戰略,就是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讓綠色低碳成為宜昌最亮麗的名片、最持久的優勢。
近年來,宜昌貫徹落實“雙碳”戰略和能耗“雙控”要求,加速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產業升級提質增效,城市面貌更新添綠,正逐步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兼顧的發展態勢。
宜昌白洋工業園內,宜化集團投資36億元打造的氨醇項目正在加緊施工,預計年底前迎來試生產。
“能耗相比傳統工藝,每噸氨原料煤消耗下降200公斤,電耗下降1500度,年節約標煤11萬噸,一噸氨成本下降1300元左右。”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氨醇項目指揮長朱月介紹,屆時將建成達到國內國際能效標桿水平的合成氨裝置。
這是宜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作為宜昌第一大支柱產業,化工是傳統高耗能重點領域。近年來,宜昌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基本完成,騰挪能耗空間250萬噸標準煤。
推進能效提升,樹立節能標桿。推進重點領域工業企業實施能效提升工程,核查11個重開云體育 開云官網點領域的61家企業、121條生產線能效水平并建立改造清單,“一企一策”明確改造期限、技術路線、預期目標等。
加快節能技改,把握降耗“利刃”。積極統籌中央、省、市各級資金支持,加快實施化工、造紙、玻璃等重點高耗能行業余壓余熱回收利用、鍋爐風機設備改造等節能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節能量達23.7萬噸標煤。
2022年底,華潤電力煤電單位產品能耗降至279克煤/千瓦時;三寧化工磷酸二銨每噸產品消耗207千克標煤的水平位于全國前列;興發化工每噸黃磷消耗2111千克標煤,連續10年獲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黃磷)稱號……重點耗能行業產品單耗持續下降,宜昌企業領跑全國。
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4.2%,為完成全年任務及“十四五”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宜昌推動傳統化工轉向新能源、新材料、新醫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新賽道,布局未來產來,推進產業裂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湖北宜化可降解新材料項目、湖北電子化學品專區、長青生物等一批新材料項目陸續“上新”;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東風、楚能新能源、山東海科等一批新能源龍頭企業重倉宜昌,構建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閉環……
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宜昌精細化工占化工產業比重從2016年的18.6%提高到2022年的42.1%。
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等為重點,宜昌逐步打造化工產業綠色制造體系。南玻光電玻璃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入圍國家級綠色工廠,中材(宜昌)節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無石纖維水泥平板入圍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宜昌姚家港、宜都化工園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園區。
從“以煤為主”向“清潔化、多元化”發展,宜昌還圍繞“打造清潔能源之都、中國動力心臟”的目標,不斷挖掘多類清潔能源,補齊綠電版圖。
依托豐富的水電資源,加快推進抽水蓄能建設,目前,鄂西首批兩個抽水蓄能項目已分別在長陽、遠安開工建設。
總投資150億元的中清智慧光伏全產業鏈項目落戶當陽;積極謀劃葛洲壩、高壩洲、隔河巖水電站擴機增容;宜昌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運,超前布局氫能產業鏈。
“十四五”以來,宜昌新增光伏、風電裝機51萬千瓦,全市新能源裝機累計達110萬千瓦。2022年,全市清潔能源發電量超過1032億千瓦時,占全市發電總量的93%。
8月16日,位于枝江市七星臺鎮的宜昌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內,15艘船正在抓緊建設中,其中有4艘是LNG動力船舶。公司董事長覃啟勝預計,全年新能源船舶將占企業造船量的30%以上。
宜昌大力推進“電化長江”,在長江流域率先實現港口岸電全覆蓋,累計為1.4萬余艘次船舶提供清潔岸電2500多萬千瓦時,相當于替代燃油6200噸,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全球載電量最大純電動船“長江三峽1”穩定運行,“宜昌籍”新能源船舶從2020年的0艘,增長至2022年的15艘。
優化用能,打造綠色交通。宜昌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順利通過驗收,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78.3%。
創新模式,打造綠色機構。宜都在全國率先探索整縣合同能源托管新模式,對174家公共機構能源使用實行“打包”管理,年節能率達15%以上。宜昌成功創建國家級公共機構能效領跑單位1家、水效領跑單位1家、節能示范單位19家,創建省級節能示范單位18家、節約型機關211家,獲評省級優秀示范案例2個。
擴面提質,打造綠色建筑。充分把握裝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建設機遇,打造興發集團宜昌總部、夷陵醫院等一批示范項目。累計發展節能建筑148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1110萬平方米,更新改造路燈實現城市照明能耗降低40%以上。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后半程,宜昌將以工業園區、公共機構等領域為重點,廣泛開展節能技改,探索智慧能源應用,深入挖潛節能空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記者 楊婧 鄧羽琴 通訊員 尚志遠)開云全站 開云平臺開云全站 開云平臺